醫學地帶資訊編譯:患有長期RA的絕經前女性骨侵蝕和骨贅情況怎么樣?

類風濕關節炎(RA)患者表現出兩種骨受累模式,即局部和全身骨受累,以炎癥和疾病活動作為共同的病理途徑。既往研究表明,局部骨侵蝕可能與骨密度差(BMD)相關,骨質疏松可能是RA患者骨侵蝕的重要和獨立決定因素。骨質疏松癥與RA中由促炎細胞因子驅動的成骨過程的激活而導致的局部骨丟失有關。

 

39

 

橈骨遠端和脛骨的高分辨率外周定量計算機斷層掃描(HR-pQCT),可能在評估RA患者的骨微結構和骨折風險方面很有前景,提供獨立于骨密度的信息。特別是在長期存在RA的絕經前女性中,骨微結構數據很少。據我們所知,HR-pQCT未同時對RA患者局部和全身骨受累進行評估過。

 

近期在風濕權威期刊《Arthritis & Rheumatology》(影響因子IF:10.995)發布一項研究,目的是使用HRpQCT方式,評估患有長期RA絕經前女性的橈骨遠端和脛骨的骨微結構和骨強度情況,以及掌指(MCP)和近端鞘間(PIP)關節的侵蝕和骨贅情況,并探討全身性和局部骨受累之間的關系。

 

39(2)

 

方法與結果

 

方法:對80名絕經前女性進行了評估。采用橈骨遠端高分辨率外周定量計算機斷層掃描(HRpQCT)對橈骨(DR)和脛骨(DT)進行體積骨密度(vBMD)、微結構和有限元分析,并與160名年齡和體重指數匹配的健康女性對照組的參數進行了比較。采用HR-pQCT分析掌指和近端指間關節的局部骨受累情況,以確定侵蝕和骨贅情況。

 

結果:RA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9.4±6.7歲,病程為9.8±5.3年。下面是HR-pQCT測量數據。

 

使用HR-pQCT分析RA患者與健康對照組相比的骨參數

 

與年齡和BMI匹配的健康女性對照組相比,RA患者使用HR-pQCT在周圍骨小梁和皮質室的體積骨密度、微觀結構參數和生物力學特性受到損害(表1)。表1顯示了RA患者與健康對照組的人口統計學和臨床參數。

 

表1與年齡和體重指數(BMI)相匹配的健康女性對照組的HR- pQCT數據

 

參考項目 RA患者(n=80) 健康組(n=160) P
年齡,年 39.4 ± 6.6 39.3 ± 7.4 0.58
BMI, Kg/m2 28.0 ± 5.2 28.1 ± 5.0 0.90
遠端橈骨      
密度      
Tb.vBMD, mgHA/cm3 150 ± 41 174 ± 31 0.001
Ct.vBMD, mgHA/cm3 989 ± 69 1023 ± 43 0.002
微結構      
BV/TV, % 12.5 ± 3.4 14.5 ± 2.6 0.001
Tb.N, 1/mm 1.9 ± 0.35 2.0 ± 0.26 0.08
Tb.Th, mm 0.06 ± 0.01 0.07 ± 0.01 0.002
Tb.Sp, mm 0.472 ± 0.121 0.427 ± 0.07 0.06
Ct.Th, mm 0.90 ± 0.24 0.85 ± 0.18 0.23
Ct.Po, % 2.6 ± 2.4 1.3 ± 0.72 < 0.0001
骨強度      
S, KN/mm 72 ± 15 78 ± 14 0.004
F. Load, N 3444 ± 753 3778 ± 648 0.001
遠端脛骨      
密度      
Tb.vBMD, mgHA/cm3 143 ± 35 157 ± 34 0.01
Ct.vBMD, mgHA/cm3 985 ± 45 1017 ± 34 < 0.0001
微結構      
BV/TV, % 12.0 ± 2.0 13.0 ± 2.8 0.01
Tb.N, 1/mm 1.6 ± 0.30 1.7 ± 0.33 0.17
Tb.Th, mm 0.070 ± 0.013 0.076 ± 0.014 0.07
Tb.Sp, mm 0.540 ± 0.112 0.513 ± 0.114 0.21
Ct.Th, mm 1.1 ± 0.18 1.2 ± 0.17 0.004 
Ct.Po, % 3.4 ± 1.6 2.6 ± 1.0 0.001
骨強度      
S, KN/mm 188 ± 32 204 ± 30 0.001
F. Load, N 8987 ± 1515 9738 ± 1404 0.001

BMI:體重指數,Tb.vBMD:骨小梁密度,Ct.vBMD:皮質密度,BV/TV:骨體積/組織體積,Tb.N:骨小梁數,Tb.Th:骨小梁厚度,Tb.Sp:骨小梁分離,Ct.Th:皮質厚度,Ct.Po:皮質孔隙度,S:剛度,F:載荷,故障負載。數據以平均±標準差表示。

 

采用HR-pQCT評估RA患者的局部骨受累情況

 

60例RA患者中發現骨侵蝕(75%,共201處侵蝕,每個患者2.5±2.9處侵蝕)。侵蝕的主要地點是MCP區域(75.6%),特別是在第2和第3個MCP骨頭部。與無侵蝕的患者相比,有侵蝕的RA患者的抗CCP陽性率更高(80.3% vs 19.7%,p=0.03)。沒有其他臨床(病程、腫脹關節數量、壓痛關節數量、DAS、CDAI、SDAI)或實驗室參數(CRP、FR)與骨侵蝕存在相關性(p>0.05)。椎體骨折的RA患者相比無椎體骨折的患者而言,骨侵蝕量更大(36.0±125 vs 29.3±41.2mm3,p=0.02)。

 

33例患者發現骨贅(41.3%,共99個骨贅,每個患者1.2±1.9個),也多位于第二和第三MCP骨頭部(65.6%)。骨贅平均體積為8.8±19.5mm3。

 

骨贅患者比無骨贅患者有更長的RA病程(11.2±5.6 vs 8.7±4.9年,p=0.03),出現更多數量的腫脹關節(5.8±5.9 vs 2.4±3.0,p=0.001)和更高的疾病活動評分(DAS28-CRP[3.5±1.5 vs 2.7±1.1,p=1.02],CDAI[19.2±15.9 vs 11.5±8.0,p=0.03],SDAI[20.0±16.4 vs 12.1±8.3,p=0.02])(圖1A和1B)。

 

39(3)

這是一例39歲,患類風濕關節炎8年的女性,她的第2和第3 MCP關節出現侵蝕(白色箭頭)(A:軸向面,B:冠狀面)

 

骨贅體積也與腫脹關節數(0.436,p=0.001)、壓痛關節數(0.383,p=0.02)、CDAI(0.427,p=0.01)和SDAI(0.410,p=0.02)正相關。并且在有骨侵蝕RA患者中高于無侵蝕的RA患者(11.6±21.8 vs 0.17±0.54mm3,p=0.001)。

 

全身骨和局部骨受累之間的關系

 

與無侵蝕患者相比,骨侵蝕的RA患者在橈骨遠端處皮質密度較低(980±72 vs 1021±47mmHA/cm3,p=0.03),皮質孔隙率較高(2.8±2.5 vs 1.8±1.6%,p=0.04),小梁厚度較高(0.067±0.011 vs 0.060±0.011mm,p=0.03)。在脛骨遠端,與無侵蝕的患者相比,有侵蝕的患者皮質密度較低(979±47 vs 1003±34mmHA/cm3,p=0.04),皮質孔隙率更高(3.7±1.7 vs 2.7±1.5%,p=0.01)。

 

在DR中,骨贅體積與骨小梁vBMD(0.392,p=0.02)、骨小梁數(0.381,p=0.03)和骨硬度(0.411,p=0.02)呈正相關,與骨小梁分離呈負相關(-0.364,p=0.04)。

 

結論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絕經前患有長期的RA女性在周圍部位有系統性骨脆弱性。此外,分解代謝病變(侵蝕)主要與DR和DT的皮質骨脆性有關,合成代謝病變(骨贅)與橈骨骨小梁的修復相關。

 

據我們所知,這是第一個使用HRpQCT同時評估絕經前長期RA女性患者的全身和局部骨受累性的研究。與大多數評估早期疾病患者的RA研究不同,這項工作評估了長期存在的RA患者,排除了骨質丟失的混雜因素,如絕經期。此外,我們的患者有一個高頻率的RF和抗CCP陽性,典型地與更嚴重的RA病程相關。本研究的重點是評估這一特定RA受試者的全身和局部骨受累之間的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與無椎體骨折患者相比,椎體骨折患者MCP和PIP關節的骨侵蝕量更高,這將RA在絕經前女性的風濕性侵蝕性疾病的嚴重程度與椎體骨折的風險聯系起來。

 

本研究的優勢是使用HR-pQCT評估了局部和全身骨受累情況,而之前的研究則使用DXA(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和影像學評分。我們還強調了在RA以外沒有其他潛在骨丟失危險因素的人群的選擇。限制是橫斷面設計和樣本數,考慮到排除標準,以避免混雜因素對骨丟失的影響。

全部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
Warning: include_once(qk-ads.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usr/home/byu2480540001/htdocs/wp-content/themes/sj-white/footer.php on line 25 Warning: include_once(): Failed opening 'qk-ads.php' for inclusion (include_path='.:/var/www/php53/lib/php') in /usr/home/byu2480540001/htdocs/wp-content/themes/sj-white/footer.php on line 25 操东北女骚逼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