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1:
關節痛不是風濕就是類風濕
風濕免疫科大夫出診時常常會被患者問到這樣的問題“風濕科是看什么病的”,“我沒有關節紅腫熱痛,怎么會是風濕病”,“我關節疼、怕冷,怎么不是(類)風濕”。
關節痛說出來就一個詞,但卻大有內涵:
這里提到的每一個疾病都需要醫生的及時診治。
誤區2:
類風濕不是風濕,所以不嚴重
哪個關節、痛了多久、有無外傷、年齡多大、有無其他疾病……
而會引起關節痛的疾病也有很多:骨軟骨瘤、骨肉瘤、骨折、骨性關節炎、骨質疏松、風濕病、痛風等,
首先,上一條已經解釋了關節痛并不是除了風濕就是類風濕的說法,風濕性關節炎也罷,類風濕關節炎也好,都是以關節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之一。
其次,類風濕關節炎其實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可以導致殘廢的疾病。有數據顯示,75%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發病2年內即可出現骨破壞,未經治療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3年致殘率高達70%。
誤區3:
類風濕關節炎是因為在潮濕環境中生活、工作所致
類風濕關節炎可發生在各種氣候環境中,主要是與免疫系統異常相關。在天氣環境發生改變時會引起免疫系統的應答改變,因而患者在天氣改變時候可能會覺得病情加重。
誤區4:
關節痛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就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因子陰性就可排除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因子并非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診斷指標,除了類風濕關節炎外,其它一些常見的風濕病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等也常常出現,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比如感染性心內膜炎,慢性肝炎等也可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甚至正常人也有4%陽性,因此,類風濕因子陽性者不一定就是類風濕關節炎。在類風濕關節炎中,類風濕因子陽性率為60%左右,所以類風濕因子陰性也不能排除類風濕關節炎。是否診斷類風濕關節炎一定要綜合患者的臨床癥狀,不能僅憑類風濕因子。
誤區5
吃藥副作用大,忍著就好
中國人吃苦耐勞,得了病扛著。然而,類風濕關節炎是一個會導致殘廢的疾病,忍著忍著并不會就好了,而是忍著忍著就殘了,所以,得了類風濕關節炎,還是盡早就診為妙,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發揮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了。
但是,中國人向來認為“西藥”副作用大,因此對現代醫學總是抗拒的。吃藥副作用大,可能傷肝又傷腎,怎么辦?“是藥三分毒”的說法固然正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確實還是有可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副作用的,如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消化道出血、白細胞減少、肝腎功能損害等,有些藥還要定期檢測眼底,有些藥還要了解是否存在肺間質纖維化。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副作用雖然存在,但是大多是小概率事件。因為小概率事件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而因噎廢食選擇大概率出現的類風濕關節炎致殘后果,顯然是不明智的。而且用藥過程,醫生會強調要定期到醫院進行有關檢查,檢測病情控制情況和藥物不良反應,及時調整藥物劑量或種類,達到副作用最輕、療效最好的目的。
全部評論